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 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 号)等要求,对标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 赋能教师队伍提质,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省,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制定如下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引导教师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民办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作为第一要务,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教育工委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重点任务、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和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重要内容,高校党委要建实建强教师工作部并充分发挥作用,中小学校党组织要有专门机构负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2. 坚定教师理想信念。加强教师队伍政治能力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信仰者、模范践行者、积极宣讲者。坚定教师“四个服务”理念,增强教师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政治自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扛牢政治安全责任,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课程教材审核把关,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加强对讲座论坛、报告会、社团和网站、报刊、新媒体等管理监管,涉及意识形态问题“零容忍”,提升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水平。

3. 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做到心中有国家和民族,增强广大教师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持续凝心铸魂,引导教师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4. 注重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教育引导教师明道信道传道。加强教师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组织教师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 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等重要指示要求。健全教师集中学习制度,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每月至少开展 1 次教师政治理论专题学习,落实好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要求。

5. 注重理论培训。推动党的重大理论成果、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将其作为党员教育、教师培训等首要任务和必修课程。统筹学校、党校、政府资源和人才优势,创新“省级示范+学校覆盖”培训形式,用 5 年时间对各类骨干教师集中轮训一遍。

6. 注重理论阐释。依托全国全省社科研究基地、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基地、党建研究会等,以重大社科理论专项研究为抓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模范践行,引导高校教师开展有组织科研,多出一批有重大价值、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强化党建赋能,引导教师做党建和业务的“双带头人”

7. 突出党建引领。建强教师党支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人才引进、教职工聘用、职称评审、考核评价、评先评优、访学进修、因公(私)出国境等政治把关作用。深化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提升工程,3 年内创建 500 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0 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立健全“双带头人”后备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

8. 突出政治吸纳。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育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联系点、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员学科带头人,每人至少联系 1 名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或海归教师,每月至少开展谈心谈话 1 次。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特别是高校中青年教师、学术科研骨干发展党员规模和比例。注重从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中培养选拔专业干部。建立多元化选才、实战化培育、常态化管理、导向化使用的国情研修机制,增强认同感与向心力。

9. 突出激励约束。深化实施“当先锋、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表彰一批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建设党代表工作室,落实各级党代表联络服务机制。实施党员教师积分量化管理、评星定级,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监督,评价结果作为民主评议、评先评优、选拔使用等重要依据, 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

四、涵育师德师风,引导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0. 强化标杆示范。以“四有”好老师为导向,广泛开展“齐鲁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等选树活动,每 2 年评选认定 200 名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和 200 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培养一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大先生”。运用媒体展示、事迹宣讲、师德报告、文艺作品创作等方式讲好师德故事、注重师道传承,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

11. 强化法治教育。学习宣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从业禁止制度等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学习宣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师德规范,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专题培训、法制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规定课时的法制培训。

12. 强化管理监督。严格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落实,将师德作为教师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第一标准。将规范高校师生关系要求写入聘用合同。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全面排查师德师风违规问题,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师德违规行为。建立省市县校师德失范联动处置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高校年度分类考核评价内容。

五、实施文化浸润,引导教师做塑造灵魂的工程师

13.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发掘我省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用好沂蒙、胶东(烟台、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和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省级教师实践教育基地等,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国家公祭仪式、革命历史遗址等,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14. 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省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中心、省级师德涵养基地等建设,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涵养教师人文精神。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与教学能力,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和传播者。

15. 深化校园文化教育。加强书香文明校园建设,发掘校史校情资源,开展爱校荣校专题教育,遴选一批全国全省高校校史馆、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文物遗迹,创建全国全省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加强新时代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教育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六、提升综合素养,引导教师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16. 着力提升业务能力。引导教师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和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健全以“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为龙头的四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培育体系,推动“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数字化转型。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专业能力。

17. 着力潜心教书育人。引导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加快思政育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 “金课”、优秀教师,打造“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齐鲁样板。

18. 着力服务社会发展。引导教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强化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激励教师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紧紧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教育人才集聚雁阵格局五年行动计划和“筑峰计划”、青年人才扩容提质工程,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教师创新团队,打造全省人才资源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